被称为科普界泥石流和中关村段子手的中科院顶级网红——中科院物理研究所,近日又开始着手研究了。
1月25日,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承办、中科院大力支持的“科学公开课”系列活动正式开课。据官方介绍,这是一档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节目。其播出周期将跨越整个二月。每周二、四、周六,“科学公开课”将推出由中科院科学家牵头的项目,涵盖材料科学、生命科学、地球科学、宇宙与空间科学、技术与社会。关系等。
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术机构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较早的研究所之一,成立于1950年。一家老牌的国有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始科普走向大众,乍一看似乎充满了反差。
虽然《科学公开课》的受众是中小学生,但作为一个大学毕业五年多的农民工,我发现里面提到的很多科学知识都有一种学习的感觉第一次(毕竟文科生好多年没学物理化学了,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)。所以像我这样的观众完全不用担心节目内容过于简单。如果春节在家没事,对科学感兴趣,可以放心观看。
而且,与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写课本不同,《科学公开课》每一集的主题都会更贴近时事。比如,1月29日刚刚播出的这一集,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文耀主讲。主题为“流浪地球”中的硬核科学,未来还将有“空间站有趣的空间科学实验”、“中国的天眼逐渐睁开”、“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”等主题”。
主题引人入胜,内容同样友好。科学家很有趣。比如,许文耀教授在谈到科幻片和科普片的区别时说:
“科幻片不等于科教片。可以回答科教片的内容,但不能回答科幻片的内容。”
这句话顿时让人怀念初中那个劝大家努力学习的班主任了。
物理所是如何进行科普的?
如果公开课更正式,那么通常的物理学院就更有趣了。
许多人的生活中闪过一些奇怪的想法。比如前段时间在三亚和朋友聊天,羡慕他能在温暖的海岛过夏天,他回答说:“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夏天,太热,冬天太热了。至少你可以多穿,热的时候不能脱。”我突然想知道,为什么人们在夏天穿衣服?
这听起来可能是个傻问题,答案可能是纯道德的,但我真的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了一篇文章,《冬天穿衣服保暖,夏天穿衣服》衣服干什么?”的文章。
抛开社会学因素不谈,物理学中使用的热学知识解释了上述情况。大概可以这样解释:因为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辐射散热,虽然夏天穿浅色衣服有助于人体散热,但也能快速带走人体的热量环境风速大时的身体,所以夏天穿。衣服也是用来保暖的。
与此类似,我们生活中不时出现的问题总能被物理学恰当地捕捉到。比如地铁窗外的电视广告是怎么动的,手机夜间模式设置的科学原因是什么等等,物理所写过文章,做过科普。
不久前,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一位网友,这是一个热爱浏览各种社交网络的实体店。于是物理所从科学的角度耐心的解释了一遍——
因为钞票是用热敏纸做的,表面有一层固体染料,只有被热敏打印机加热才会显色(这就是为什么用手指划伤造成的划痕),但是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影响。褪色。最后物理所也提供了一个补救办法:用吹风机吹热风。
在我的印象中,人们总觉得像中科院这样的机构高高在上,做着先进的科学研究,但他们却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,文章中经常夹杂着表情符号和流行语,孜孜不倦回答大家。物理所,是人生的疑惑之地,让人们看到了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另一面。
物理所公众号还有一个专栏叫“Serious Play”,主要是进行一些有趣的小科学实验(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文件叫“Beekman的科学世界” )《少儿科学计划》。最新一期是教你如何用薯片盒和弹簧制作不发火版本的鞭炮:
每期《认真玩儿》,物理所都会号召大家做同样的实验投稿,下期会将部分投稿展示给网友。这样的互动,拉近了物理所与广大网友的距离,彼此之间也形成了默契。有很多只有彼此知道的梗——比如千百年来不断实验设备标出的“认真玩”一栏。新一期把杯子(印有物理所标记的杯子)换成了会徽,评论喊着“被标记的杯子被抛弃了惨”。